您好,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欢迎您!
  •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分院
  • 淮安开放大学
  • 江苏省淮安中等专业学校
  • 职教论坛专题

    高 雪 坤 同 志在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来源:】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08-09-22】
    【点击量:

    2008826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淮安新一轮大发展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淮安职业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思路、实现路径和工作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最后请市委刘书记作重要讲话。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把发展职业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担当着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任。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9.9万人,比2002年增长89%;创建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4.1万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全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市、县两级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8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6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所、省合格职教中心8个;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8个、省级示范专业25个。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从2002年的52%提高到76.3%,“双师型”教师比例从原来不足10%提高到50%以上。三是办学活力日益增强。坚持走集约化、集团化、多元化发展之路,通过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建成了市高教园区,形成集聚效应;推动各地组建职教集团,优化职教资源;引入社会资金,创办民办职业教育,新增5所民办职业院校和100多个民办培训机构。四是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实行订单培养,促进学生就业;强化校企联合办学,进企业办学校、引企业进学校,校企结合,工学交替,探索出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五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十五”以来,全市职业院校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14.6万名技能型人才;建成一批省、市级社区教育中心和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构建了覆盖全市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再就业等各类培训300多万人次。通过努力,全市职业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当前形势和要求相比,与周边兄弟市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市职业教育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六个差距”: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今天的职业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思想还没有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有的地方重视不够,没有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二是政策落实上的差距。近年来,中央、省、市为扶持职业教育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企业职工培训费中用于职业教育部分的提取、财政预算中安排成人教育经费、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由地方财政全额发放,等等,大多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三是师资力量上的差距对照有关规定,去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尚缺教师2427人,本科学历达标率相差10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只有专任专业教师数的一半,骨干教师严重匮乏。四是人才培养上的差距。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本地就业率相对较低,“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五是硬件建设上的差距。对照省四星级职业学校评估标准,在校园面积、校舍面积、省级示范专业数和实训基地数等核心指标方面,我市目前没有一个学校能够完全达标。六是社会环境上的差距。“重学历、轻技能,重普高、轻职教”的观念还大有市场。

    职业教育是提高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职业高中教育更贴近地方实际,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近年来,我市普通高中每年考上大学本科的有1.1万人,但毕业后回淮安工作的只有3000多人;相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毕业生约2.5万人,其中1.3万人在本地就业,占比超过50%。因此,各地、各部门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得力措施,全面提高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切实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是淮安实施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职业教育在新的起点上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时期。会前,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今后几年全市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品牌打造为抓手,以加大投入为保障,加快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协调发展,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构建苏北职业教育中心。

    2010年,全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优化调整职业教育结构。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完成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职业学校由现在的38所调整到20所左右。

    ——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省三星级标准,其中市属重点职业学校、县(区)职教中心全部通过省四星级评估,力争有46所学校成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比例达专任专业教师数的65%;创建30个以上省级示范专业,4所省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15个课程改革实验点;建成15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得四级以上职业资格比例达9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其中本地就业率达60%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万人次,“两后生”培训率10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万人,向生产和服务一线尤其是市、县(区)开发区输送1.2万名技能型人才;每年开展城市职工再就业培训2万人,“4050”人员培训1.5万人,新市民培训和创业教育培训10万人次;建成1个国家级、2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10个省级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职业教育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职业教育的生命之所在。要坚持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不断扩大高级技工、技师培养规模,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一要强化专业建设,形成品牌效应。认真组织开展本地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和预测,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当前,重点围绕本市三大千亿元产业、传统支柱产业以及新兴产业,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一批示范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地方发展需求同步。注重差别化发展和错位竞争,形成不同学校各具特色的专业品牌,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到2010年,力争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化工技术、机械制造、医药卫生、现代农业、旅游服务等特色职业院校。二要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特别是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每所职业院校都要引进一户企业,在校内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每个专业都要在市内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扩大“订单式”培养规模,让企业全面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结构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一体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需要,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实行学分制,为学习者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学生动手能力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三要开展创业教育,弘扬创业精神。淮安精神中尤其要注入的是创业精神,淮安文化中尤其要弘扬的是创业文化。要结合全市职教系统的创业教育实践,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同台竞技的技能比武、技能大赛,举办发明、制作等创新竞赛活动,积极培育创业典型,全力打造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创优品德的高素质人才和具有创业胆识的开拓型人才。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在本地就业创业,为家乡作贡献。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增强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县级职教中心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前我市的薄弱环节。在这方面,周边兄弟市的力度都很大,连云港近三年县级职教中心学校规模扩大了一倍,宿迁每个职教中心在校生规模都近万人。因此,各县(区)必须进一步加大职教中心建设力度,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职教资源,尽快把职教中心建成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以及扶贫开发的重要基地。二要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统筹职业院校、成人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农村职业学校为骨干、乡镇成人教育中心为主体的培训网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市县开发区、园区转移,到本地企业中就业。要结合全民创业活动,积极开展农民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训,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本领。三要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策应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村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作用,在农民中普遍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一要突出政府办学的主体地位。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破除部门界限、学校类型界限,改变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状况,整合资源,激发活力,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均衡发展。要加大职业教育招生改革力度,净化市场,规范行为,让职业学校先招生、多招生、招好生。二要加大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力度。允许部分公办职业院校在不改变公办性质、不涉及产权流转的前提下,参照民办机制运行,支持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后勤管理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内部改革,体现绩效优先,激发内生活力,将学校发展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构建符合淮安实际、有利学校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三要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举办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机构。加大对民办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和学生待遇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同时,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学校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四要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淮阴区职业高级中学、金湖县职教中心与山西、陕西和黑龙江等地职业学校联合,每年将1000多名外地生源吸引到淮安上学、就业、创业。其它学校要认真学习借鉴,加强对外交流,拓展与苏南等职教先进地区的深度合作,开展与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吸引更多外地学生来淮上学、工作,帮助本地企业破解“招工难”问题。五要积极创建星级职业学校。要把创建星级职业学校作为提升淮安职业教育知名度的重要抓手,明确责任,加大投入,确保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省三星级标准,市属重点职业学校、县(区)职教中心全部通过省四星级评估。积极支持卫校、生物工程学校、商校、高职校、体校等骨干职业学校,创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打造一批苏北领先、全省知名的职教名校。

    (四)狠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展职业教育,关键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一要在搞好教师全员培训上下功夫。加强教干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加强骨干教师和专业负责人培训,培养一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加强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二要在增强教师实践能力上下功夫。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不一样,专业设置变化快、招生人数年度变化大,教师不仅要注重学历,更要提高动手能力。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轮训制度,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聘请一批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三要在完善用人机制上下功夫。制定和完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政策,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支持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市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师资实践能力培训和特殊紧缺人才的引进。各地也要强化工作措施,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满足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三、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统一认识是当务之急,深化改革是工作重点,狠抓落实是成败关键。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发展职业教育,受益的是地方,责任是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服务方向、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的领导职责,着力解决职业教育体制、投入、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市政府决定成立发展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也要尽快成立相应机构,统筹协调本地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加强督导、评估,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搞好优质服务,主动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搞好服务、排忧解难、多办实事。

    其次,要加大财力投入。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公办职业院校的学校建设、公用经费、专项经费,要与普通学校一样予以保障。为推进全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市政府决定,每年在预算内安排300万元专项经费,重点用于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建设及师资培训,开展师生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要认真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的有关政策,企业可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同时,要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健全扶困助学制度,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这里要特别强调,各级、各相关部门和学校,必须要把这些钱用好,用出效益,真正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要严格考核督查。刚才,县(区)主要负责人及市直相关部门与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状,要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奖惩到位。要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规范职业教育秩序,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重点督查国家、省、市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提高水平、提升质量、加快发展。

    同志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地方发展、实现小康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希望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努力推动淮安职业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淮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